当前位置: 首页 > 诗人 > 王守仁
王守仁

诗人王守仁介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参考资料

生平

  王守仁生于明朝中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王阳明曾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并“弘扬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王守仁生于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出生后爷爷王伦给他取名王云,出生的地方从此改名为“端云楼”。后5岁仍不会说话,一和尚说其名破道,家人改名为王守仁。

年少时期
  十二岁时,王阳明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怙,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阳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与诸氏成婚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唤回去。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归余姚,船过广信,王阳明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中举人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之后的他更加适才讨论军事,并且善于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同学中有人以不中举为耻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被贬劝学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使治葬前威宁伯王越,还朝后上奏谈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件事情,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施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勃,苗、僚杂居。王守仁亲自劝导当地民众学习,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十三年,巡抚王守仁上任江西巡抚,迅速镇压了信丰等地的民变,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朝廷允许招安。十一月叛乱结束。次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仁举兵勤王,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兵,先是用计迷惑朱宸濠,使朱宸濠以为朝廷早有防备,叛军在南昌不敢行动,为集结兵力争取了时间,朱宸濠发现中计后率兵攻打安庆,王守仁趁宁王后方空虚攻占了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43天后宣告结束。

创建书院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临行前,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平乱后,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于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卒后,朝廷予谥文成,赠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封侯爵,称新建侯。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点击查看详情

影响

政治家
  王守仁一生仕途坎坷,先后担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后因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不久被刘瑾追杀,王守仁升至泸州县令,后升至南京刑部主事,此后屡次升迁,历任考功司郎中,正德七年,再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九年,改鸿胪寺卿。正德十一年,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守仁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在平定宁王叛乱之后,被封为新建伯,隆庆时期追封为侯爵,兼南京兵部尚书,后总督两广。王守仁因军功是明朝第二个封爵的文官。

军事家
  王守仁被称为“大明军神”,一生军功卓越。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祸江西三年之久的民变祸乱。次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迅速占领南康、九江,并计划兵取南京,进而北上。时任南赣巡抚王守仁用巧计迷惑叛军,并趁宁王后方空虚攻占南昌,最终在鄱阳湖决战中效仿“赤壁之战”击败叛军,擒获朱宸濠父子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人,战争为期仅四十三天。晚年又率军平定了两广藤峡盗乱,在归途中病逝。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军队),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当时,王守仁最为担心者,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同时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城中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命人携蜡丸潜入南昌,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对外号称三十万。王守仁召集部下问应如何退敌。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 由于先前进行大量宣传工作,谎称有大量军队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
  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冲锋赏千金,负伤百金,要求他们死力一搏。
  但宁王军队的方阵(曹操用过的“连舟为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宁王的旗舰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后来,明武宗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之化名出征,江彬意欲不轨,挑唆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王阳明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多人。最后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皇帝俘虏,高兴一下。可见武宗之昏庸。

文学家
  王阳明的文学成就也很高,但往往被其事功、哲学所掩盖。《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阳明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示龙场诸生》。《四库全书》中有评论曰:“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王阳明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王世贞《书王文成集后》评:“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

书法家
  王阳明在书法上亦可称为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为主。王阳明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哲学家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留有三本传世之作《传习录》、《阳明全书》(即《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门人所辑)、 《大学问》。《大学问》被认为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著作。阳明学在现代中国仍有广泛影响。现代新儒学的开山祖师之一熊十力,及其弟子牟宗三都继承并发展了阳明学。著名学者徐梵澄经过几十年对中国,印度,欧洲思想研究以后,在晚年也对陆王心学赞誉有加。中国大陆的当代学者蒋庆也对阳明赞誉有加(见《政治儒学》一书)。后阳明学通过余姚老乡朱舜水传至日本,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随身腰牌上刻有七字"一生伏首拜阳明"。王阳明心学是日本近代快速崛起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
  蒋中正也是王阳明学说的信徒,并因此将台北草山改名为阳明山。阳明学逐渐演化成了七个流派:江右学派,南中王门学派,粤闽王门学派,北方王门学派,楚中王门学派,浙中王门学派(左派),阴阳左派(泰州学派)。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人性本善,良知现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惧,所谓“慎独”(独处时犹如在大庭广众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礼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心灵不受任何染污,这样良知自能百发百中。王阳明解释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则天理长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合乎礼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谓真洒落矣。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间断)。孰谓敬畏之心反为洒落累(牵累)耶?

点击查看详情

纪念建筑

故居
  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各有侧屋。故居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风貌。1997年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守仁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高宗弘历南幸,作过一次修缮,御赐“名世真才”题额并建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于墓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驻绍部队将领陶广树立墓碑。1988-1989年绍兴县文物保护对王守仁墓进行了全面整修,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由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对王守仁墓进行了全面整修。
  王守仁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岗,顺依山势,逐级升高,视野开阔,风水特佳。墓冢直径10米,墓道全长70余米,百余级台阶,四层平台,全部用石材精心雕刻而成,气势雄伟,是浙江地区较典型的明代墓葬建筑。墓地近2000平方米的山麓地带,数十棵合抱古松环侍左右,营建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历史原貌保存良好。
  绍兴市区坐303到花街站下, 走到红框位置,见到仙暇山庄的大门,直接走进去,左手边就是了。我是问了好几位村民,才找到地方的。

点击查看详情

备案号:闽ICP备20210072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