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 朝代:唐代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李渥 朝代:唐代 李渥,李蔚子,陇西人也。咸通末进士及第,释褐太原从事,累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光化三年,选贡士。
李从谦 朝代:唐代 李从谦,字可大,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五代十国时南唐元宗李璟第九子。李煜的母弟。李从谦墓志记载他是“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之后,南唐烈祖之孙,元宗之子,后主之贵介弟”。李从谦下围棋作诗都有巧思,李煜常常称赞。性格倜傥,善于书法,曾经戏作夏清侯传。历任鄂国公、宜春王、吉王。出镇江州。后李煜降称江南国主,他为鄂国公。归附北宋,为右领军卫大将军,神武统军,右龙武大将。历任随州、复州、成州知州。改名李从浦。淳化五年,以家贫求外任,为武胜军行军司马,月俸三万钱。其孙子李仲偃,大中祥符八年进士。李从谦墓志记载他是“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之后,南唐烈祖之孙,元宗之子,后主之贵介弟”。
陈希烈 朝代:唐代 陈希烈(?-758年),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唐朝宰相。陈希烈早年因精通道学受到唐玄宗器重,历任秘书少监、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门下侍郎,后兼任崇玄馆大学士,封临颍侯。李适之罢相后,陈希烈被李林甫举荐为宰相,初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升任左相,兼兵部尚书,封颍川郡公,又进封许国公。他任相期间,先后依附李林甫、杨国忠,唯唯诺诺,毫无作为,后罢为太子太师。安史之乱爆发后,陈希烈被俘,并投降叛军,被授为宰相,两京收复后被朝廷赐死。欧阳修、宋祁在编撰《新唐书》时,将其列入《奸臣传》
鲍君徽 朝代:唐代 字号、里居、生平均不详,唐代中后期女诗人。善诗,早寡,无兄弟,奉母以生,与尚宫五宋(宋若昭五姐妹)齐名。德宗尝召入宫,与侍臣赓和,赏赉甚厚。入宫不久,既以奉养老母为由,上疏乞归。《全唐诗》存诗四首,她的诗大都从容雅静,而不故为炫耀。其中一首为应制诗也无非是“文物盛中朝,圣祚山歌固”那一套,缺乏生气。乐府《关山月》作边塞之声,有须眉气。《惜花吟》和《东亭茶宴》书宫人生活写照,值得一读。
裴次元 朝代:唐代 裴次元,贞元中第进士。元和中,为福州刺史、河南尹、终江西观察使。诗词四首。
徐仁嗣 朝代:唐代 生卒年不详。新郑(今属河南)人,宰相徐商子。懿宗咸通三年(862)登进士第,曾任司封员外郎,充翰林学士。僖宗乾符二年(875)迁司封郎中。事迹见《旧唐书·僖宗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下》、《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五及卷六。《全唐诗》存诗1首。
储嗣宗 朝代:唐代 储嗣宗,唐诗人。储光羲曾孙。润州延陵(今丹阳)人,郡望兖州(今属山东)。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登进士第,曾任校书郎。到过北方边塞,有《随边使过五原》诗,与顾非熊、顾陶友善。崇仰王维,受王维、储光羲影响,善写山林幽景,多发尘外之思,缺乏社会内容。元辛文房谓其为诗“苦思梦索,所谓逐句留心,每字著意,悠然皆尘外之想”,并称颂其“片水明在野,万华深见人”,“蝉鸣月中树,风落客前花”等警句为“皆区区所当避舍者也”。但艺术成就远不及王、储。《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十首,编为一卷。《全唐诗外编》补诗一首。《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
张松龄 朝代:唐代 张松龄,唐人张志和(《渔歌子》)之兄,一名“张鹤龄”,官居浦阳尉(今浙江萧山境内)。他的弟弟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浙江金华人,擢明经(按:擢,提拔;明经,即明经科,为唐代科举制中的一种考试形式,与进士科同为唐时最重要的科举考试科目),被唐肃宗赏识,命“待诏翰林”。后来,因政坛上的斗争牵连,被贬为南浦尉。后获赦,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又号“元真子”。其本人作有《渔父》词。该词的背景:时志和隐居山林,松龄作此词以招其归,志和以《渔歌子》回应之,以明其心志。
宋若昭 朝代:唐代 宋若昭(761年-828年),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裔孙宋庭芬之女。[1] 宋庭芬有五女,曰若莘、若昭、若伦、若宪、若荀,皆警慧,善属文;而若昭、若宪成就更高些。唐德宗贞元四年被召入宫廷,称为内学士。唐穆宗时拜为尚宫。历经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皆呼先生。进封梁国夫人。
李世民武则天刘邦刘彻
李清照李煜辛弃疾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
李商隐杜牧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唐寅(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
徐渭解缙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