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居晦 朝代:唐代 丁居晦,(一六九五至一七六五)字敬身,号龙泓山人,又号钝丁、砚林、孤云、石叟、胜怠老人,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初举鸿博不就,隐市尘卖酒。好金石文字,穷巖绝壁,手自摹搨,证以志传,著武林金石录。分隶皆入古而于篆尤笃嗜。啸堂集古,吾衍学古,兼入其室。非性命之契,不能得其一字。秦汉铜器,宋、元名迹,寓目即辨。篆刻直追秦、汉,于文、何外别树一帜。力挽矫揉妩媚二者之失。世所称“浙派”之初祖也。晚年家愈贫,而品愈高。方制府观承索一二方不可得。卒年七十一(一作乾隆戊子-一七六八卒)。其印谱冠“西泠八大家”之首,海内奉为圭臬,即东瀛名彦,亦饼金购之。善写梅,笔致苍秀,横斜疎影,极乱头粗服之致。花萼偏反偃仰,理法兼到。兼工兰竹水仙。诗与金农齐名,著有砚林诗集、龙泓山馆集。《道古堂集、萍踪闲记、桐阴论画、广印人传、清画家诗史》
杨汉公 朝代:唐代 杨汉公,字用义,唐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境)人。杨虞卿胞弟。始任兴元府(今陕西省南郑县境)李绛手下幕府,李绛因罪死,未受株连,升任户部郎中、史馆撰修,后改任司封郎中。大和九年(835)受杨虞卿案的株连,降为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境)刺史。后历任湖(今浙江省吴兴县境)、亳(今安徽省亳县境)、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三州刺史,旋升浙江观察使,转任户部侍郎,又任荆南节度使,回朝任工部尚书。被人弹劾他在任荆南节度使期间有贪赃行为,被降为秘书监。不久又转任国子祭酒。中元年(847) ,唐宣宗即位后,提升他为同州刺史。给事中郑裔绰和郑公舆共同上奏他容貌猥琐,且不廉洁,不能在京城附近任职。杨汉公便三次交还任命制书。门下省的大臣议论纷纷。宣宗怀疑杨汉公抗命。寒食节后,宣宗赐宴群臣,见到郑裔绰时佯说:“门下省中怎么都在议论杨汉公不赴职的事,说他有死党在暗中相助。”郑裔绰奏称:“同州是太宗兴王之地,陛下是太宗的后代,应当精心选择人才治理同州,杨汉公已经不服从陛下任命,还有什么理由让他出任同州刺史呢?”宣宗听罢怒形于色,斥郑裔绰等离间君臣,贬裔绰出京任商州刺史。杨汉公出任同州刺史,复升任宣武军节度使,后改任天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军节度使,死于任所。子筹、范,仕亦显。
谢偃 朝代:唐代 谢偃(599-643),汉族,隋末唐初卫州卫县(今浚县卫贤,隶属省辖市鹤壁市)人,仕隋为散从正员外。时李百药工五言诗,谢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
马怀素 朝代:唐代 马怀素(659―718),字惟白。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拜郿尉,幼时家境贫寒,苦读经史。擢进士第,累迁御使。开元初,为吏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常山县公。兼昭文馆学士,四迁左台监察御史。有诗作《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酒字》。开元初年,为吏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常山县公。兼昭文馆学士,三迁秘书监。玄宗时(约715年前后)与褚无量同为侍读,领校秘书。当时秘书省典籍散落,条贯无序。他上疏说:南齐以前坟籍,归编王俭《七志》,以后著作,其数盈多。望括俭近书篇目,并前志所遗者,续俭《七志》,藏于秘府。玄宗命他为修图书使,令国子博士韦知章、王惬、殷践猷、韦述、余钦、毋煚等宿学名儒20余人分部校检。后又封他为秘书监,主管全国图书文献征集和整理之事。自开元五年(717)始,于东都“乾元殿”部汇整理。又奏秘书少监卢俌、崔沔为修图书副使,又借民间异本传录。而他不善著述,未及成目录而病卒。但为后来元行冲作《群书四部录》和毋煚作《古今目录》奠定了基础。
郭子仪 朝代:唐代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至德三年(758年),进位中书令。至德四年(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张瀛 朝代:唐代 张瀛[唐](约公元八六o年前后在世)字、里均不详,张碧之子。生卒年亦均不祥,约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瀛著有诗集《唐才子传》传世。尝为歌赠琴棋僧,同人见之,曰:“非其父,不生其子”。事广南刘氏,官至曹郎。
魏谟 朝代:唐代 魏谟,或魏謩,(794--859)字申之,巨鹿(今属河北)人郑公徵五世孙,登进士第。文宗时,为右拾遗,擢谏议大夫。武宗立,贬信州长史。宣宗嗣位,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俄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中十年,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拜吏部尚书,寻授检校尚书右仆射。集十卷,今存诗一首:《和重阳锡宴御制诗》:四方无事去,宸豫杪秋来。八水寒光起,千山霁色开。
李衢 朝代:唐代 李衢(1210-1261),宋参知政事庄简公李光曾孙,陆州知府李孟坚之孙,刑部侍郎李知退次子,绍定五(1232)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景定中任淮西路转运判官,宝祐中官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见《宝庆会稽续志》卷六,《宋史》卷四四、九七、四一七。
陶拱 朝代:唐代 一作陶洪。字里不详。德宗贞元间进士。事迹据《文苑英华》卷九、《登科记考》卷一三考定。《全唐诗》存诗1首。
徐安贞 朝代:唐代 徐安贞,(671—743),初名楚璧,信安龙丘(今兰溪会桥徐宅山背村)人。唐朝进士,尤善五言诗。死后葬于徐宅山背小溪口,墓今犹存。徐安贞应制举,一岁三登甲科,唐神龙二年(706)进士,初为武陟尉,参与续修南朝齐《七志》,整理皇家秘籍,补丽正学士。开元时,为中书舍人集贤学士。玄宗属文,多命视草,因命安贞供奉内廷为起居舍人,掌管制作诏书,有能名。后授工部侍郎兼集贤院院士。帝每属文及作手诏,多命安贞起草,深得宠信。开元十九年(731)二月撰《文府》20卷献上,不久升中书侍郎。是时李林甫用事,或谓安贞多所参助。天宝后,避罪衡山岳寺,装哑为佣,历数年而寺僧不识,后北海太守李邕识之,握手言欢,因载北归,行至长沙,谓其守曰:“潇湘逢故人,若幽谷之覩太阳。不然,委填岩穴矣”!玄宗念其贤,即其家封东流子,卒赠尚书。有诗文多卷,久佚。明童佩辑其遗文,编为《徐侍郎集》。《全唐诗》收其诗作11篇。相传安史之乱时,徐安贞隐居至今日湖南省平江县,其后人发展成一个具有6000多人的庞大支系。
李世民武则天刘邦刘彻
李清照李煜辛弃疾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
李商隐杜牧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唐寅(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
徐渭解缙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