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发布时间:2017-03-24 02:52:10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参考翻译
- 译文及注释
-
译文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秋天的夜景清幽无限。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看见。三更鼓声,声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把我的梦惊断。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来后我把小园处处寻遍。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早已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盼盼已经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注释
⑴彭城:今江苏徐州。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⑵紞如:击鼓声。
⑶铿然:清越的音响。
⑷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惊断:惊醒。
⑸心眼:心愿。
⑹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参考赏析
- 赏析
-
上片写梦醒,深夜寂静,明月如霜,在弯弯曲曲的池子里,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滚下了晶莹的露珠。三更时分,夜深人静,一片树叶落地都铿然有声,自己从梦中惊醒,夜色茫茫,踏遍小园寻找旧梦,却无处可得。写夜景,以夜间轻微的声响衬托夜间的寂静,写梦仅用“梦云惊断”一笔带过,无处寻梦,不禁黯然神伤。
下片写自己这个“天涯倦客”在清幽的深夜被秋声惊醒后惟见“燕子楼空”,感到无限惆怅。接着便由张与关盼盼的故事引出对整个人类历史无限深沉的感慨,昔日燕子楼中的旧事,已如梦一般地逝去,而古往今来无数代人的欢乐、怨恨,又何尝不像它一样也如一连串连续的梦境?世人不明此理,固如大梦未醒。而大梦已醒的词人自己,此时此地所感发的人生感叹,在后人看来,难道不也是一场梦!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显示了苏轼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程的忧患情绪。结合现实处境,表达了自己盼归难归,触景伤情,怀古伤今的感伤。语言高度凝练概括,仅“燕子楼空”三句,便说尽张建封(当为张)事,写景如画,感情浓郁,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低沉而感伤的情绪正是词人厌倦官场的心绪在词作中的艺术折射。词境的开阔,题材的阔大,又是词人把社会、历史以及对人生哲理性思考引入词作的豪爽表现。[3]
词人莅临徐州,宿于唐代名妓关盼盼的燕子楼。是夜,明月皎洁如霜,好风清凉如水,此为大景,以静衬托夜之深。鱼跳曲港,露泻圆荷,此为小景,以动反衬夜之静。如此静夜,自能梦遇佳人。然三更鼓响,一片叶落,忽然惊醒,于是怅然若失,起而寻梦上征融情入景,若梦若醒,亦真亦幻,给人以惝恍迷离之感。下片由人亡楼空,直抒感慨,把故园之思,今昔这感、人生如梦之叹,打成一片。他从自己今日凭吊燕子楼,推想到他日后人又将凭吊自己所建的黄楼,一种人生须臾、荣枯无常的感慨袭上心头,使他深有"古今如梦,何尝梦觉"之慨。看来,这燕子楼的一梦,也不特是艳遇而已,更暴光坡心境的一次澄化。
- 创作背景
-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据词前小序,已可略知端倪,是一首记梦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据元本题下注“徐州夜梦觉,此登燕子楼作”认为“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认为傅干《注坡词》所录题注为不可信,而以为王文诰《苏诗总案》所云“戊午十月,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为可从。王文诰断一事为二事,词中难觅佐证。郑文焯所云更多属猜测之词,不足为据。倒是傅注既题作“公旧注”,当不容随意怀疑的,且与词中情事暗合,应可据此解读此词。作者在题记中声称自己夜宿江苏彭城燕子楼,梦到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唐代张尚书之爱妾盼盼。盼盼,姓关,唐朝人。据传燕子楼就是张尚书为关盼盼所建的。白居易《燕子楼三首》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盼盼面貌姣好,谈吐不俗。自从张氏死后,盼盼思念故人,于是独居在小楼上十余年不嫁。
苏轼至徐州前已转职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孤愤,仕途上因频繁迁调而带来的孤寂之感,都时时向他袭来。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十月的一个夜晚,苏轼宿于燕子楼,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让他顿悟人生的真谛。“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他的灵魂从梦境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醒来后十分感慨,写下这首别具意境的佳作。
- 鉴赏
-
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起三句总写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
下阕乃醒后述怀,语意沉郁而超然独悟。换头三句是实写心境,写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杜甫曾有诗云:“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苏轼此处当是化用杜诗,写登楼后的思家心理。
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层层生发。景为燕子楼之景,情则是燕子楼惊梦后的缠绵情思,理则是由燕子楼关盼盼情事所生发的“人生如梦如幻”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永恒追问。全词融情入景,情理交融,境界清幽,风格在和婉中不失清旷,用典体认著题,融化不涩,幽逸之怀与清幽之境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苏轼造意行文的卓越不凡。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