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文典籍 >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作者: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是古代汉医著作之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

在线阅读

林序 皇甫序 序例 精神五脏论第一 五脏变第二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五脏六腑官第四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经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 营气第十 营卫三焦第十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 津液五别第十三 奇邪血络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 腹自幽门挟巨阙两傍各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 经脉第一(上) 经脉第一(中) 经脉第一(下) 病形脉诊第二(上) 病形脉诊第二(下) 三部九候第三 针灸禁忌第一(上) 针灸禁忌第一(下)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 缪刺第三 针道第四 针道终始第五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 阴阳大论第七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第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 五脏六腑胀第三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 肾风发风水面肿第五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 欠哕唏振寒噫嚏泣出太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妇人杂病第十 小儿杂病第十一

古诗词大家

诗仙 诗圣 诗王 诗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贺
诗佛 诗囚 诗奴 诗豪
王维 孟郊 贾岛 刘禹锡

帝王也风骚

李世民武则天刘邦刘彻

词妖

李清照李煜辛弃疾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

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寅(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缙杨慎

备案号:闽ICP备20210072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