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文典籍 > 千金方 > 千金方.月经不调第二十一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

作者:孙思邈

  (方二十三首 灸法一首)

  白垩丸
  治妇人月经一月再来,或隔月不来,或多或少,淋沥不断,或来而腰腹痛,嘘吸不能食,心腹痛,或青黄黑色,或如水,举体沉重方。

  白垩 白石脂 牡蛎 禹余粮 龙骨 细辛 乌贼骨(各一两半) 当归 芍药 黄连 茯苓 干姜 桂心 人参 瞿麦 石苇 白芷 白蔹 附子 甘草(各一两) 川椒(半两)

  上二十一味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日三。至月候来时,日四五服为佳。

  桃仁汤
  治产后及堕身,月水不调,或淋沥不断,断后复来,状如泻水,四体嘘吸不能食,腹中坚痛,不可行动,月水或前或后,或经月不来,举体沉重,惟欲眠卧,多思酸物方。

  桃仁(五十枚) 泽兰 甘草 川芎 人参(各二两) 牛膝 桂心 牡丹皮 当归(各三两) 芍药 生姜 半夏(各四两) 地黄(八两) 蒲黄(七合)

  上十四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半,分六服。

  仁汤
  治月经不调,或一月再来,或两月三月一来,或月前或月后,闭塞不通方。

  杏仁(二两) 桃仁(一两) 大黄(三两) 水蛭 虻虫(各三十枚)

  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服当有物随大小便有所下,下多者止之,少者勿止,尽三服。

  大黄朴硝汤
  治经年月水不利,胞中有风冷所致,宜下之方。

  大黄 牛膝(各五两) 朴硝 牡丹 甘草 紫菀(各三两,一作紫葳) 代赭(一两)桃仁 虻虫 水蛭 干姜 细辛 焰硝(各二两,旧本作芒硝) 麻仁(五合)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去滓,纳硝令烊,分五服,五更为首,相去一炊顷,自下后将息。忌见风。

  茱萸虻虫汤
  治久寒月经不利,或多或少方。

  吴茱萸(三升) 虻虫 水蛭 虫 牡丹(各一两) 生姜(一斤) 小麦 半夏(各一升)?(一两半) 芍药(二两)

  上十五味 咀,以酒一斗,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适寒温,一服一升,日三。不饮酒者,以水代之。汤欲成乃纳诸虫。不耐药者,饮七合。

  抵当汤
  治月经不利,腹中满,时自减,并男子膀胱满急方。

  虎掌(《千金翼》作虎杖) 大黄(各二两) 桃仁(三十枚) 水蛭(二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之,当下恶血为度。

  七熬丸
  治月经不利,手足烦热,腹满默默不欲寤,心烦方。

  大黄(一两半) 前胡(一作柴胡) 芒硝(熬,各五两) 葶苈 川椒(并熬,各六铢) 生姜 川芎 茯苓(各十五铢) 杏仁(九铢,熬) 桃仁(二十枚熬) 虻虫(熬) 水蛭(各半合,熬)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梧子大,空腹饮服七丸,日三,不知加一倍。(一方有 虫、牡丹各。

  桃仁散
  治月经来绕脐痛,上冲心胸,往来寒热,如疟疰状方。

  桃仁(五十枚) 虫(二十枚) 桂心(五寸) 茯苓(一两) 薏苡仁 牛膝 代赭(各二两) 大黄(八两)

  上八味治下筛,隔宿勿食,温酒服一钱匕,日三。

  治月经往来腹肿腰腹痛方∶

  虫(四枚) 川椒 干姜(各六铢) 大黄 女青 桂心 川芎(各半两)

  上七味治下筛,取一刀圭,先食酒服之,日三,十日微下,善养之。

  牡丹大黄汤
  治月经不调,或月前或月后,或如豆汁,腰痛如折,两脚疼,胞中风寒,下大黄 朴硝(各四两) 牡丹(三两) 桃仁(一升) 人参 阳起石 茯苓 甘草 水蛭 虻虫(各二两)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朴硝令烊尽,分三服,相去如一饭顷。

  阳起石汤
  治月水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赤或白方。

  阳起石 甘草 续断 干姜 人参 桂心(各二两) 附子(一两) 赤石脂(三两) 伏龙肝(五两) 生地黄(一升)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妇人忧恚,心下支满,膈中伏热,月经不利,血气上抢心,欲呕不可多食,懈怠不能动方∶

  大黄 芍药 虻虫(各二两) 土瓜根 川椒 黄芩 白术 地骨皮(一作炭皮) 干姜 川芎(各一两) 桂心 干漆(各一两半)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不知加之。(《千金翼》有炭皮,作炭皮丸。)

  牛膝丸
  治产后月水往来,乍多乍少,仍复不通,时时疼痛,小腹里急,下引腰身重方

  牛膝 芍药 人参 大黄(各三两) 牡丹皮 甘草 当归 川芎(各二两) 桂心(一两)

  上十四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

  又方 鹿角末服之良。

  又方 生地黄汁三升,煮取二升服之。

  又方 饮人乳汁三合,善。

  又方 烧月经衣井花水服之。

  又方 烧白狗屎焦为末 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取白马尿,服一升良。

  治月经不断方∶

  船茹一斤,净洗,河水四升半,煮取二升,分二服。

  又方 服地黄酒良。

  又方 服大豆酒佳。

  又方 烧箕舌灰酒服之。

  又方 灸内踝下白肉际青脉上,随年壮。

参考翻译

参考赏析

作者介绍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旧唐书》提到孙思邈“自注《老子》、《庄子》”,两书唐宋以来史志书目皆无著录,久已失传,故其关于道家思想的主张不得而知,唯蒙文通先生《晋唐老子古注四十家辑存》据赵秉文《老子集解》第六章“谷神不死”句,得孙思邈注佚文一条:“谷神,虚而灵者也。

备案号:闽ICP备20210072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