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证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这是历代兵家极为重视的至理名言。将领在指挥作战时,能否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沉着,冷静、果断正确地下定决心、对部队的行动和作战的胜负有着重大的关系。如果将领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然坐失良机。因此,犹豫不决是作战指挥的大忌,而刚毅果断则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只有“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紧紧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李世民击败刘武周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大业十三年二月,刘武周杀马邑太守王仁恭,起兵依据突厥,被突厥封为“定杨可汗”。刘武周自称皇帝,改元天兴。武德二年(619 年)三月,在突厥的支持下,刘武周南侵并州(治晋阳),四月接受大将宋金刚的建议,“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宋金刚率兵两万,“又引突厥之众,兵锋甚盛”。相继攻陷唐并州、介州、浍州、晋州等地,关中大震,“人情崩骇,莫有固志。”在此险恶形势下,李渊打算放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李世民坚决反对,认为“太原工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不能“举而弃之”,并主动请缨,率师三万前往讨伐。
十一月,正值隆冬季节,李世民率军自龙门渡河,在柏壁(绛州西南)扎营,与宋金刚对垒相持。针对敌“悬军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的实际情况,李世民采取了坚壁不战以挫其锐的方针,仅令偏师乘间抄掠敌军。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对垒相持,敌军气势日衰,供应困难,运输线又被唐军切断。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被迫后撤,李世民率军尾追,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战斗为数十回合。进至高壁岭时,由于长途奔袭,连续作战,士卒饥疲交加。总管刘弘基执马而谏说:“糇粮已竭,士卒疲顿,愿且停营,待兵粮咸集而后决战。”但是李世民却说:“功者,难成易败;机者,难得易失。金刚走到汾州,众心己沮。我反其未定,当定其势逐之,此破竹之义也。如更迟留,贼必生计,此失机之道。”于是李世民“策马而去,诸军乃进”,最后“直驱金刚,贼众大溃。”
刘武周得知全军溃败,便带了百余骑亲信,从太原逃走,投奔突厥,唐失地全部收复。此战,李世民坚壁待机,当战机出现时,又能坚决抓住,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